历史不会重演,但总是惊人地相似。70年代的滞胀似乎又在重现,熟悉的配方带来熟悉的味道。重温历史,对比现在,能给我们带来投资方向与政策建议。
二战后,凯恩斯的思想盛行,国家资本垄断主义得以发展。萨缪尔森适时地将古典主义与凯恩斯思想加以结合,开创了“新古典综合派”。然而,按照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,滞胀是不会发生的。因为市场总会出清,如果经济衰退,需求变弱,物价自然会降低;反之,经济繁荣,需求上升,物价也水涨船高。鱼和熊掌虽不能兼得,但至少能获得其中一个。宏观经济政策侧重需求管理,根据菲利浦斯曲线找到适宜的失业率与通胀率即可。
然而,70年代的滞胀狠狠地打了新古典综合派的脸,告诉我们鱼和熊掌还有一个都不可得的可能性。那么问题出在哪呢?一套理论不管用,往往可以从假设条件中找原因。我们结合当前疫情带来的滞胀,简单地来进行分析。
1、供给端出现了异常变动。
新古典综合派的思想偏向于需求管理,但无法从本质上解决供给端产业链的变化。与70年代的石油危机类似,疫情导致石油、天然气等价格飙升。本来,按照正常的市场出清逻辑,价格上升使得传统能源公司盈利上升,从而加大资本开支并雇佣更多的劳动力,从而解决失业与经济增长问题。然而,在新老能源更替的背景下,传统能源公司资本开支意愿仍然不高,且原材料价格上升往供应链下游传导不畅(物流本身就存在问题)导致产业链下游企业生产反而萎缩,失业增加,从而陷入了滞胀困境。
2、财政支出结构存在问题
无论70年代的滞胀还是当前的疫情,美国政府的财政支出大部分并不是用于公共工程的支出,而是更倾向于直接给老百姓发福利。这样虽然弥补了家庭收入,但由于收入得到保障,使得经济下行阶段物价不跌反升,且收入保障使得失业者不急于找工作,失业率同时保持高企。
3、劳动市场的结构性失业显著。
劳动力市场由于区域、行业、熟练程度等因素,并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。这就使得失业与工作空位同时并存。大量失业人员的存在并不能导致工资的下降。这个现象在这次疫情中尤为显著。尤其是交运物流行业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十分严重,使得整体失业率上升并不能显著降低平均薪酬,从而导致滞胀。
新古典综合派在70年代的失败,直接催生了理性预期学派和货币主义的发展。从实际经济中来看,当年美联储有史以来最鹰派的主席保罗.沃尔克加息到令人难以置信的20%,以经济衰退为代价,才最终结束了通胀(当然中间有起伏,并非一路向下)。
综上,回顾历史,展望将来,眉头一皱,不难发现这轮滞胀要结束并没有这么简单。